相关文章
友情链接

关注:“长沙模式”让政府与企业共推污水处理

我国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的大规模建设逐渐接近尾声,污水处理设施开始向乡镇和农村延伸。很多水务企业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,但乡镇污水量少、分散,处理设施建设面临的资金缺乏和运营利润低等现状,让他们望而却步。

在湖南省长沙县,当地政府和水务企业正在合作探索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的一个新模式。在这个模式中,长沙县把辖区内现有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一揽子打捆给桑德集团,已建成项目的运营、新建项目和管网的建设运营将分别采用OM、BOT、BT(注:OM为托管运营模式,BOT为建设、运营、移交模式,BT为建设、移交模式)等不同的投资方式,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;而作为国内知名的民营水务企业,桑德集团运用自主研发的“SMART小城镇污水处理系统”处理乡镇污水,这项技术简单可行、运营成本低。政府和企业怎样在乡镇污水处理领域开展合作?“长沙模式”能否复制到其他地区?记者近日实地进行了采访。

乡镇污水处理工程为何招标难?

污水处理量小,运营利润无法保证;长沙县要求企业既要建设还要负责运营

2008年9月,长沙市政府制定了第一个《长沙市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(2008年~2010年)》(以下简称《计划》),其中明确指出,3年时间内,长沙市将以水污染防治设施为重点,全面提高乡镇污水处理率。到2010年底,长沙市40%的乡镇将拥有自己的污水处理设施。

《计划》对长沙县的要求是,建设9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。但当地政府认为,作为一项惠民工程,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。他们自加压力,在湖南省率先提出3年内把全部设施一次性建成。2010年,长沙县北山污水处理厂和金井污水处理厂作为试点先行动工建设。

由于乡镇污水主要以生活污水为主,量小、浓度低,如果污水处理厂规模太小,企业运营起来很难保证利润,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很可能“晒太阳”。如何把这项民生工程落到实处,避免污水处理厂“晒太阳”,是当地政府首先要考虑的问题。

分管这个项目的长沙县副县长万惠明在经过实地考察后,把项目建设总规模从12万吨/天压缩到了5万吨/天。为了保证工程质量,保证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能顺利运营,他还提出,要把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打包出售,前来投标的企业不仅要负责建设,还要负责以后的运营。

处理量更小,通过运营获得利润的难度更大,还不能只建设不运营……这一系列硬性规定,让刚开始还很热闹的招标形势,突然变得冷清。从2010年初与各专业公司接洽到2010年底,将近1年的时间里,由于运营成本高等问题,没有一家企业愿意与长沙县签约。

为此,万惠明也焦急起来,但他提出的要求仍然没有改变。他说:“也有企业提出了低成本的方案,比如建设人工湿地,但长沙县是省会的副中心,是一个近郊县,土地紧张。我们要综合考虑各方面问题,不能只考虑成本。”万惠明在继续寻找合作企业的同时,开始考虑县里能否自己建设运营这个项目。他说,实在没有企业愿意签约,我们只能自己做,这是最后的办法了。

运营成本、人才难题如何解决?

16个项目一揽子打包,采用统一处理技术,建立区域化运营控制平台,通过规模效应分摊成本及运营压力

就在长沙县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工程“无人问津”时,桑德集团主动找到了长沙县环保局,表示愿意合作。万惠明回忆起双方接洽的过程时说:“我见到桑德代表说的第一句话就是,如果只为了工程建设就不用往下谈了,如果是为了日后的运营,那才有话题。没想到,他们对这个观点十分认同。”